之所以说“磕磕绊绊”,那是因为这是小编亲身经历和亲耳倾听所得出的结论。那有人问了,这磕磕绊绊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?
初出茅庐:通过同学或者亲朋好友介绍进入了这一行,接触了上一任上级代理商,拿了货开始做。做了三五个月却不见分润不见返现,或者分润“看上家”心情给,到手有时万1有时万3,不催不发,催了也就挤牙膏。上家各种不专业,拉卡拉热敏纸标签,算分润不会,平台不会,刷机不会,搞不好做着做着分润也给完全黑掉了。
牛刀小试:既然上家不行那就换一个新的上家,有了上次经验,这次分润不高没关系,只要月月稳定发,靠谱就行,结果这次找的上家确实稳定靠谱,做了几百上千万,想说把交易量提一提,招几个代理商,赚点差价吧,然后拿着自己拿到的政策去招商,拉卡拉热敏纸,谈了几个代理商以后发现自己政策还不如人家三代,碰了一鼻子灰。
公理二:不能攫取为买方创造的价值没有利润。波特说:“满足买方需求或许是产业盈利能力的必要条件,但并非是充分条件。决定盈利能力的关键问题是企业是否攫取其为买方创造的价值,或是否确保这种价值不落入他人囊中。”纸媒经营者读到后半句会不会——“注定要为爱掉眼泪”?黄升民先生说得好:“人们常常说未来肯定是内容为王。事实上如果现有的版权制度和现有的内容产业不做一些重大的调整,内容为王实现不了。内容很重要,但是内容的生产者就是矿工而已……记者拿到的是血汗钱。”——纸媒把内容卖给商业网站,拉卡拉热敏纸批发,卖价之低令人咋舌。为什么低?祸根就在电子版。你把所有内容免费“晒”给全世界,还想拿它卖***?如同水,事实上是生命之源,但它唾手可得,人们难得珍惜,反而格外珍惜那与生命没多大关系的黄金。有条经济学公理:如果资源是***的,根本不会产生经济问题。
四、产业集体行动新理路
拯救纸媒部分取决于个体,部分取决于作为整体的产业。无论个别纸媒做什么,它都受报刊社会形象、报刊广告发行大趋势的影响,要有产业集体行动为各家纸媒的努力提供补充。
只说中国报业,与网媒竞争就有3次大的集体行动。一是1999年4月15日,人民日报社牵头,包括新华社、中央电视台、北京日报、解放日报等传统媒体主办的23家网媒代表齐聚北京,签订《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》:“凡不属于此公约的其他网站,拉卡拉热敏纸采购,如须引用公约单位的信息,应经过授权,并支付相应的费用。”二是2005年11月1日,中国都市报研究会总编辑年会在南京召开,发表《南京宣言》:“积极运用法律wu器,加强知识产权保护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,改变新闻产品被商业网站无偿或廉价使用的现状。”三是2006年1月12日,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首倡,全国39家报业集团聚集广州,发起《全国报业内容联盟的倡议书》:“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,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,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”。